时间:2023/3/18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KellySweet-WeAreOne.mp来自钱某某00::36

白银杀人案凶手高承勇落网后,审讯他的警察给出这样评价。

“高承勇是比较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

“落网后,我们押着他去包头指认现场,还让他描述当年的作案细节。整个过程,这个家伙表现出非常的冷血。”

看高承勇的采访视频也确实如此。

他谈起当年如何杀人,如何逃亡,就像描述一个杯子放在桌角那么无所谓。

上法庭之前,民警问:“你知道法院会怎么判吗?”

高承勇说:“我知道,肯定死刑。”

“你害怕不害怕?”

“不怕。”

这真令人不寒而栗。

杀人之后没有愧疚感就算了,毕竟恶人总有恶人那一套逻辑。

可自己死到临头,居然都没有什么恐惧感,这还是人吗?

如那个警官所言,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即是如此。

他们无同情心,无责任心,无恐惧感,犹如行走的丧尸。

对于“反社会人格”这个词,大家肯定都不陌生。

上海无辜砍杀2名小学生的凶手说:我就是要报复社会。

之前南昌无差别杀人的凶手也说:只想拉个垫背的,谁漂亮我杀谁。

一起又一起的恶性犯罪案件,似乎都跟“反社会人格”脱不了干系。

反社会人格的英文缩写叫“ASPD”,百度百科用了7个“无”来定义它。

无社会责任感;

无道德观念;无恐惧心理;

无罪恶感;

无自制的心理能力;

无真实感情;

无悔改之心。

如果减缩成一条,那就是——无共情能力。

因为没有共情能力,他们就不会把人当作一个生命来看待,而是一个东西。

微博上看到哪个孩子被虐待,哪个妇女遭家暴,我们或多或少都会共情受害者的绝望与疼痛,因而生发悲悯。

但他们不会。

更确切地说,他们没有get别人情绪的那个“雷达”。

精神病学专家玛莎写过一本,叫《小心,无良是一种病》。

玛莎说,具有反社会人格的人,只能体会到低级情感,而无法体会高级情感。

她们做过一个实验。

先用FMRI脑部扫描仪对正常人进行测试。

正常人在听到“爱”、“想念”、“责任”等词语时,大脑A区出现活跃。

听到“桌子”、“木头”等名词时,大脑C区出现活跃。

但反社会人格患者不同。

不管测试人员是说“爱”,还是说“桌子”,他都只有大脑C区出现活跃。

换句话说,反社会人格的冷血,已深入脑髓。

那反社会人格患者可以体验到什么呢?

玛莎说,挫败感,刺激感,胜利感,但这都不能持久。

他们最最最在乎的,还是自我生理上的愉悦。

写到这,我得纠偏一个常识,那就是反社会人格患者,并非都会做出“反社会事件”。

他们除了无法体会到人类的深层情感,其他脑回路都是正常的。

甚至说,有些反社会人格患者比常人更“聪明”。

《厚黑学》里面有句话,叫“欲八面玲珑,须心如黑炭”。

反社会人格患者心就是黑的,他们因为不知人间喜怒哀乐,所以可以保持绝对的客观理性,去思考怎样自我利益最大化。

为了勾引隔壁老王的妻子,他可以伪装成情圣。

为了赢得同事喜欢,他可以掩盖内心黑暗,而展现一个老好人形象。

《小心,无良是一种病》提到一真事。

斯基普是个大男人了,但他却喜欢在家玩解剖青蛙。

有时把青蛙眼珠挖掉,有时在青蛙背上扎上几十根银针。

各种虐杀,各种兴奋。

放心,斯基普没有打算来一桩连环杀人案,他现在可是一位某企业副总裁呢。

他智商很高,做事也心狠手辣。

高智商+绝对冷漠,这样的人,不论落为A级通缉犯,估计就可以跻身社会名流了。

经心理测试,斯基普就是反社会人格患者。

至于反社会人格患者为什么会自己跑上门来,很简单,他公司遇上一些棘手问题,所以就求助于专业人士。

也就是说,反社会人格患者是不知道自己有病的,他甚至还以自己冷血为傲。

知乎网友

朵拉陈也说,高功能的反社会人格患者,不少都是事业上非常成功的牛人。

因为他们自己无法体验到深层情绪,所以他们会非常客观地“研究”身边人的情绪变化,以及思考方式。

然后,伪装!

小姐姐要温柔,他就伪装温柔;

大领导要刚毅果决,他就立刻变得六亲不认。

所以不少反社会人格患者呈现出来的面貌,并非影视所宣传那样的穷凶极恶。

他可能是“老好人”形象。

他说不定还是大家啧啧称赞的“高情商”。

对于白银连环杀人案凶手,民警曾这样评价:“表面上看,他是很善良的一个人。”

当然,也只是止于表面。

那么问题来了,反社会人格究竟怎么形成的?

《现代客体关系》里写到了反社会人格形成原因之一:偏执分裂。

婴儿在前5个月时候,是完全没有任何认知能力的。

婴儿所处的心理状态是:我就是妈妈,妈妈就是我,而且妈妈必须是好妈妈,必须要满足我的全部需求。

妈妈又不是神,肯定做不到啊。

这时,如果妈妈好,婴儿会觉得“妈妈是天使”;

如果妈妈坏,婴儿会觉得“妈妈是魔鬼”。

且两者不能共存——即偏执分裂。

婴儿5个月~12个月时,则会渐渐学会“共情”。

婴儿开始允许“好妈妈”和“坏妈妈”共存,他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理解,妈妈可以不是完美妈妈。

心理学把这个过程称之为“抑郁位态”。

说通俗点,就是可以替他人(妈妈)着想了。

所以,反社会人格患者,很可能就是没有从“偏执分裂”过渡到“抑郁位态”。

至于为什么没有过渡成功,有2种可能。

一、婴儿5~12个月的时候,妈妈不在身边,或许发生长期分离。

二、母婴关系质量特别糟糕。

婴儿在5个月前,处于全能心理,妈妈只要稍有不好,就会引发婴儿的焦虑感。

如果妈妈一直不好,无法给予抱持性环境,婴儿可能就一直焦虑,从而停滞在“偏执分裂”状态。

譬如,警方审讯高承勇时,曾问其和妈妈关系如何。

高承勇淡淡地说:“不怎么样。”

当然,对于反社会人格的形成,婴儿时期的创伤只是关键原因之一。

有资料显示,针对反社会人格患者的父母调查,发现其脑电图异常率,比普通人要高出许多。

看来遗传因素也是其一。

还有数据表明,正常抚养子女与寄养子女对比,后者的反社会人格患病概率明显要高。

因此,童年创伤也是不可忽视的一个因素。

另外,我们须警惕的是,“反社会人格”绝不是什么特别罕见的事。

在欧美国家,反社会人格患病率平均高达4.3~9.4%。

差不多每20个人之中,就有1个是反社会人格。

中国目前没有具体统计数据,可能是心理治疗没有普及,统计也没法准确。

但坦白说,与西方对比,中国育儿观念显然落后,亲子关系也不佳,其“患病率”估计也不会低。

可就算1/20患病率,这也是多么恐怖的数字啊。

几乎我们每个人身边存在反社会人格患者。

为了安全,我们必须得防一防。

对于如何识别这类人,我有3个建议。

1、当一个反人性画面摆在面前时,看他表现是否反常。

看见过于恐怖视频,我们会本能地不适。

看到血淋淋的车祸现场,我们会感觉发怵。

如果他有悖常识,看见一个人在血泊里垂死挣扎,就像看一个蚂蚁在爬一样没感觉,那你得小心了。

他或许不是无畏,他只是没有感情。

2、他是否经常喜欢用一些极端词汇。

处于偏执分裂心理的人,不论是失意还是得意,情绪都易走向极端。

“他再惹我我就弄死他!”

“离开你我活不下去!”

这类反社会人格患者一般自控能力也比较低,难以在职场上有所作为,而更可能沦为监狱里的“常客”。

3、他是否有虐待动物的特殊癖好。

当然,反社会人格患者一般都会隐藏这个癖好。

如果你无从判断,但又对某个朋友,或家人心生怀疑,那你可以试着说:“嘿!我发现解剖活青蛙好有趣,要不要一起试试?”

这时,看对方反应,你便可推测一二。

最后,如果你已基本判断某个人有反社会人格倾向,很简单,两个字:远离!

如果是朋友、同事,能减少交往就减少交往。

如果是关系亲密的人,可以诱导其看心理医生那是最好。

如若不能,请保持防备,但万万不可陷入自己的“拯救情节”。

我们必须要相信,有些人就是没有任何良知的。

不仅没有良知,还不可教化,不可感动。

就像南昌无差别杀人案的凶手,到死都不觉得自己有错。

高承勇杀死11个女性也不觉有丝毫忏悔。

有人说,反社会人格患者其实也不幸,就像先天残疾一样由不得自己选择。

站上帝视角来看,很好,很仁慈。

但我们不是上帝,我们是生命只有一次的人类。

远离反社会人格,就像远离毒蛇猛兽一样——是本能,也是理性之选。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aiyinshizx.com/bysrk/12225.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