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1/4/9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斯人独憔悴

——记高财庭君三五事王承栋年5月28日中午13时许,白银日报社社长、著名诗人、楹联家、作家、高财庭君,因病不幸逝世,年仅57岁。噩耗传来,我根本不能相信,等心情稍微平静,便驱车前往靖远。等到达靖远财庭君的家中,只见财庭君躺在床上,脸上遮盖着黄纸,确实已是归天者。财庭君的妹妹(我称之为姑姑)看到我,轻轻揭开黄纸,我才一瞥,便泪眼模糊,头脑空白。等我从屋子里走出,有人问:“你这个娘家人这么早就来了?”我只是摇摇头,说了一句:我不仅仅是他的娘家人,便不再解释其他。按照我们靖远人的说法,财庭君是我家的亲戚。小时候的我,对于亲戚们的姓名,大多都对不上号,但,财庭君却是例外之一。还是在我上初中的时候,有一年正月,正当我们几个孩童玩耍时,一个高大挺拔的身影走近家门,接着向我奶奶问好:“大妗子好,我是润林,来给您拜年了!”润林?好雅儒的名字,毛泽东主席的字不是润之吗?嗯,这个人肯定不一般,这是我第一次对财庭君最近距离认识。接下来从家人口中得知,这个叫做润林的人,大名称之为高财庭,是我小姑奶奶的儿子,和父亲是表兄弟,是我家地道的亲戚,我应该称作他表叔爸。润林是他的小名,而这个小名,后来则被他直接用作表字,不时出现在白银的文化报刊杂志上。财庭君当时正在靖远县政府任秘书,虽说职微权小,但毕竟在县上任职,这对于一个身在乡村普通人家的我来说,很值得敬仰,况且他是那么的年轻,肯定前途无量。记得当时财庭君没有丝毫的官架子,当晚就住在我们家里,和父亲谈古论今,我在旁边端茶续水,时有停息,听他们激扬文字,也收获不小。尽管当年谈话的内容如今已忘却不少,但他们对文字的交流,些许情景还在脑海。现在想来,后来我喜欢写点东西,也许于此不无关系开始吧!第二天一大早,财庭君有事要回家,可是当时车少,而财庭君又不愿久等,所以决定步行。只见他拿起包,从里面抽出一根绳子,三下五除二,就打好了一个双肩背囊,然后就前行了。后来才知道,当天他竟一路走回,以至于到家时脚脖子都走肿了,其吃苦精神,超人毅力,着实让人学习。再后来,我也曾有几次徒步走过这段路程,而每当困累时,总想,人家在县政府任职的财庭大秘书都能走,我既年轻,又没有什么社会地位,为什么就不能坚持呢?如此,自然就不觉得累与苦了。90年秋季,我考入靖远师范,算是农村娃进了城。那时我们所在的学校学生大多来自农村,大家都住校,除去放长假,平时基本都不回家。周末我有时间也会去看看他,每次去的时候,似乎都见他写写划划,在完成他的文章,很少有消停的时间。后来知道,他就是因为能写文章,才从靖远县城关中学选调到县政府担任秘书。得益于此,他除了完成本职的工作外,有不少的通讯、报道在报刊杂志发表,也算是靖远的才子。我在师范学习时,除了文化课,还以音、体、美等艺术课程为主。当时我所在的班号称“音乐班”,以我班的男生为主,和学校的一些教师爱好者成立了学校管乐队,不仅在校内时常演奏,也在校外参加一些活动。我上师范三年级时,靖远县举行歌咏比赛,我们的管乐队为不少单位配乐伴奏。当时财庭君已调任工商局任副局长,在一次合乐时,恰好见到他组织工商局的职工队伍。记得他摘下工商局职工所戴的大檐帽,手抓帽檐,有力地挥舞,很快将零散的队伍组织成整齐的合唱团,然后双方愉快合作,直到后来胜利完成演出。我工作之后,偶尔组织大家参加合唱,每每总会想起他,想起他当时组织大家站队的样子。特别是他挥舞着帽子,组织大家站队的情形,让我不由自主地和毛主席的挥手动作相联系,总觉得他和一般的领导有点不同,虽不能称之伟大,但也绝不平常。记得演出后的一个周末,我去财庭君家看望他。本来话就不多的他除了询问我的学习外,突然对我说:“我看见你吹小号,这也是一门技术,好好学,说不定毕业后就能派的上用场!”90年代的师范生毕业后大多数回农村,能留在县城者寥寥无几,除非有一技特长。作为从农村出来的孩子,肯定想留在城里工作,哪怕是县城,也是很多农村娃的奢望。想来他的意思,也可能在此。只是后来我师范毕业,被分到遥远的矿区任教,并没有在这条路上走下去,但他对我的关心,却至今难忘。我毕业后,财庭君由商业局长改任县政府办公室主任。我假期归来靖远,有时去看望他,发现他仍旧时常在办公室,即便是在星期天,也往往在单位加班。记得那几年,但凡逢年过节,他都为包括靖远县委、县政府等许多单位撰写对联,或者为上级部门整理靖远综合材料。别人以为苦差之事,他却乐此不疲,正所谓“兴趣是最大的动力”。宋代文豪欧阳修在其《归田录》中说:“余平生所作文章,多要三上:马上、枕上、厕上。盖惟此,方可心属思尔。”财庭君也曾说过,他的文章大多是利用空闲时间完成的。即便是当局长,当主任,也是笔耕不辍,勤勉有加。再后有一年春节时,我去给财庭君拜年,他拿出一本书送给我,说是自己的东西,我翻看时,只见书名叫做《浅草集》,书并不厚,是自己汇编印刷的,其中包括了他所写的新闻、诗作、对联、小说、之类的各类文章,算是个人文集。《浅草集》书名取自白居易的《钱塘湖春行》中“乱草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句。现在看来,这本汇编财庭君早年的文集,正是“早莺争暖树,新燕啄春泥”,这也是我第一次真正意义上见到身边的人出的作品集,也因此曾经认真地读过每一篇文章,包括新闻、报道。后来,我也写点新闻、通讯之类的小篇章,成为发表在《甘肃工人报》《白银教育》《白银报》等报刊杂志的豆腐块,也是深受这本书的影响。从《浅草集》开始,财庭君的文章更是一发而不可收拾,特别是诗词楹联,更是越发精妙。至今,在靖远鹿鸣园、乌兰山、县城线靖远段,乃至白银市区的不少景点、学校、饭店,都有他撰写的对联雕刻悬挂。这些对联,大多既接地气,有效古风,韵味无穷。如靖远鹿鸣园门口的对联,“幸其运哉,且得乌兰卅亩地;乐在斯也,别开箭道一重天。”嵌今地名“乌兰”与古地名“箭道”于其中,写出古今变化,可谓精妙绝伦。年,我从省教育学院进修毕业,调往靖远矿务局第一中学任教,他得知消息,非常高兴。年我结婚时,财庭君已升任靖远县副县长,他在外出差,当天还是赶回来,不但亲自来祝贺,还当面勉励我,不仅要有学历,更要有学识,一定要努力上进;不可因文凭而骄傲,一定要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争取出人头地,而不仅仅是获得一份工作。财庭君不仅在口头上鼓励后辈,更在行为上率先垂范。他担任副县长之后,工作更忙,但他始终没有丢掉写作。记得年春节,我去给他拜年,除了惯例的鼓励我搞好工作之外,他从书架上抽了一本杂志,说是送我阅读。当时我并没有马上翻阅,等回到家中打开看时,才发现其中有他的一篇散文《高巷》。再读其文:“高巷是我们高家的一条土巷,巷道不长,弯弯曲曲,两边植满了绿树:槐、枣、梨、杏、桑、柳、杨、榆无所不有,遮天蔽日,将一条小巷掩映在绿树丛中,绿树给了小巷生机,小巷滋润了绿树的生命。”这不就是我也偶去的那条再也简单不说,再也平常不过的普通巷道吗?难道这和别处有什么不同?我耐着性子往下读,“高巷是孩子们学步的温床。”“高巷是娃娃们的家庭作业本。”是大家“纳凉的广场”,是“一族人的幸福和希望”……许多看似再也普通不过的小事,在他的笔下娓娓道来,如话家常,竟然深深地打动了我。我也是生活在黄土高原的农家子弟,也有相同的生活经历,为什么就没有想到如此写作散文呢?或许,我们习以为常,或许,熟悉的眼里没有风景吧。但就其实,还是我们自己思想的问题。很多的时候,我们本来就是普通人,但却喜欢高高在上,由此到忘记了本真。尽管,我先前也读过不少充满乡土气息的散文,偶尔也给弟子们讲,作品要有真情,要有灵魂,但一直认为那是高大上的文学,与我自身没有太多的联系,我所认为的经典散文,自然不能有家长里短,必须要脱离世间俗气。等读此篇,我才忽然认识到,文学源于生活,又是文学高于生活,这就是鲜活的例子。由此也慨叹,不是我们生活中没有美,而真正是生活中缺少发现美,特别是当我们抱怨现实时,我们自身不也是人眼中的常人吗?而能独到的发现,乃是真性情的人所为,岂能人人所能做到的吗?这样想来,财庭君才高情笃,似乎来自于现世,而又是非俗之人了。财庭君的散文,喜欢引经据典,大多信手拈来,合适恰当,这在财庭君的散文写作中实在是一个亮点。但我对于《高巷》引用柳宗元的《江雪》全诗,总觉得不太贴切自然。《江雪》是唐代诗人柳宗元担任永州司马时创作的一首五言绝句。诗中运用典型概括的手法,选择千山万径,人鸟绝迹这种最能表现山野严寒的典型景物,描绘大雪纷飞,天寒地冻的图景;接着勾画独钓寒江的渔翁形象,借以表达诗人在遭受打击之后不屈而又深感孤寂的情绪。全诗构思独特,语言简洁凝练,意蕴丰富,嵌“千万孤独”之意。现在读来,难道是财庭君早有归去来兮之意?或者有难以言表的孤独心情?但愿我是在瞎想。如果说,同是发表在飞天上《北方的槐》,是我认同的正规散文写作的方式的话,那么,《高巷》则让我从另一方面感悟到了散文的不同写作思维方式。顺便提到,财庭君喜欢槐树。他曾说:“槐树是北方的神,滋润着山,净化着空气,美化着城市,装扮着村落……”他的另一篇代表性的散文《北方的槐》写到:“北方的槐,坚挺茁壮,苍郁古朴。”财庭君在《北方的槐》中的文字,多多少少着意寓了自己形象的想法。我们随便就可读出他的文学形象,真可谓像极了槐树枝叶的生机气象及其荫及诸多的文学爱好者等等方面。至少,我是这么认为的,至少,不算广袤的白银大地如此。即便排除他的散文集《北方的槐》取名,排除他早年的书斋名“槐荫轩”,我还是如此认为。年,正当我为所攻读的西北师大教育硕士费心修改毕业论文时,突然听说,财庭君被免去靖远县副县长,调往白银市文联任职。记得当初,我还认为是好事一件,因为一是他喜欢文学,这也多少算是更适合他的爱好吧!二是因为他一直意气风发,此去必然成为文联的一把手,最起码算是职务的上升。熟料不久,又传来消息,他到文联竟然是副职,这很是让我有些想不通,也很是有些遗憾。财庭君,这是真正的如白居易所谓的“左迁”了。财庭君喜欢白居易,这从他的第一篇小说《浅草》,到第一本《浅草集》,乃至他时常挂在嘴边白居易的文艺理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可知一二。元和十年,公元年,44岁而历经十多年宦海风波的白居易,被贬到江州做了一名有职无权的司马。在承受他人生中最沉重的打击时,收到诗友元稹来信后,回复《与元九书》中说:“自登朝来,年齿渐长,阅事渐多,每与人言,多询时务,每读书史,多求理道,始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而“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自此成为白居易诗歌理论的基础,在中国文学批评史上也占有重要的地位。我不知道,年出生,时年43岁的财庭君,此刻的心情如何,更不知道,此刻他是否也如白居易的心情相同。但在许多人认为,既然“门前冷落鞍马稀”时,不妨暂得于己,韬光养晦,何况,待遇不低,毕竟还是副县级干部,何乐而不为?然而财庭君并没有这样做,他对自己提出了“一篇赋”“一本书”“一笔字”“一个博”“一会员”的“五个一工程”的要求。时隔三年后的年5月,光明日报刊登了《白银赋》,作者正是财庭君。关于此篇文章,前人之述备矣也,在此我不多盛赞。仅愿提及已故铜城散文家孙宪武借唐代诗人唐人虞世南《咏蝉》的名句:“垂绞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为题的《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有感于高财庭先生的白银赋》,我认为,文章评论颇为中肯。但行文到此,不由又想起唐代诗人骆宾王的《在狱咏蝉》“西陆蝉声唱,南冠客思深。不堪玄鬓影,来对白头吟。露重飞难进,风多响易沉。无人信高洁,谁为表予心。”《在狱咏蝉》诗前有序:“余禁所禁垣西,是法厅事也,有古槐数株焉。虽生意可知,同殷仲文之古树;而听讼斯在,即周召伯之甘棠,每至夕照低阴,秋蝉疏引,发声幽息,有切尝闻,岂人心异于曩时,将虫响悲于前听?嗟乎,声以动容,德以象贤。故洁其身也,禀君子达人之高行;蜕其皮也,有仙都羽化之灵姿。”这段小序,可以说是一篇简短而精美的骈文,也可以算一篇很有情致的抒情小说。诗人在这段序文中叙说了自己作诗的缘起,叙说了蝉的形态、习性及美德,抒发了自己“失路艰虞,遭时徽纆”的哀怨之情。我实在不知孙先生写作评论时,是否想到此诗。孙先生之前已作古,如今,财庭君亦离开人世,想来,他们二位天庭相会,自会有所交流吧。年,财庭君由文联调任市委党史办任副主任,后又担任主任,几乎就在别人不经意的两年时间,他多方收集资料,走访调研,完成了《中国共产党白银历史》(第一卷)。或许是源于对地方文史的偏爱,当我拿到这本书时,特别吃惊,因为我深知,探寻挖掘历史的不易。不必说对历史真相的还原,但是对人物的评述,就是难上加难:做好了,几乎没有人说对,但偶有错误,肯定有人说三道四。这一点,不要说别人,单说西汉太史公司马迁,他写出了中国古代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史记》,以人物传记为主,记录了从轩辕皇帝到汉武帝两三千年间的史事,但司马迁最后何以了结身后事,却成为历史之谜。因此,作为全景展示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在白银的革命史,展示党领导白银人民进行革命斗争的奋斗史,展示党在白银的自身建设发展史,以我个人而言,这本书在很多方面填补了白银党史的空白。当然,几年过去的,风平浪静,没有人提出异议,已经足以说明这本书的成果价值所在了。如果说,财庭君从党史办主任调任市委副秘书长,是个人的喜迁的话,那么,年,他调任白银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并担任白银报社党委书记,白银日报社社长,则是白银文化的喜事。财庭君到报社上任不久,又被推选为白银市作家协会主席,从这时开始,他一肩多挑,更为呕心沥血地为白银文化事业服务,这个阶段,也是他对于白银文化的重要贡献阶段。财庭君充分利用《白银日报》《白眼晚报》这些很好的平台,在做好党的喉舌宣传的同时,提出了“文化”的概念。在他看来,报纸要有文化味儿,文章要有文化味,文字工作者更应该有人文情怀。于是,在他的倡导下,以《白银日报》为龙头的白银报刊杂志,先后开设了“白银诗联”“时代新咏”“铜城夜话”“艺术长廊”等栏目,讴歌宣传白银文化。与此同时,还专门推出“白银作家”栏目,推介新人,一时之间,小说、散文、诗联、书画等各类文艺作品喷涌而出,彻底打破了人们普遍认为白银是文化沙漠的误解。不仅如此,作为新一届作协主席,财庭君还多次要求全市会员深入生活,到基层去了解真实的生活。他先后组织全市会员代表前往白银矿山公园、深部铜矿、银西工业园区,靖远刘川张滩村,西征公园,刘川工业指挥部,乃至兰州兰山等地采风,还成功举办“贵宾宴”杯诗联大赛,“白银火焰山国家矿山公园杯”有奖征文等活动,极大程度地拓宽了作家们的视野,提升了他们对生活的认识。与此同时,财庭君还提出编写一本白银作家作品集,以此来展示各位会员的作品成果,并尽可能地记录白银作家的创作历程。在他的努力下,年10月,取名《真水无香——白银作家作品集》一书由甘肃人民出版社出版,同年12月9日,《真水无香》首发及作协五届二次会议在白银报社举行。正是因为这本书,让大家重新认识了白银作家群,同时,引发社会对白银市作协的热烈反响。出版一本书,对于大多数作家来说,更多地是一个梦想。现实中,一部作品集,除去作品汇编、审稿、编辑等具体事务外,光是资金的筹措,也是很重要的一项工作。《真水无香》这本书没有向各位作者收取任何费用,全由市作协筹措。而作为没有一分钱拨款的群众组织,作协所有的工作,全凭协会工作者的热情完成,这一点,主席的个人魅力实在是不可缺少的。年,新一届作协换届,我有幸担任秘书长一职,在整理上届作协五年财务报告时,我才得知了编印《真水无香》,作为主席的财庭君,在没有一分钱报酬的情况下,向多家单位化缘,从多处渠道筹措,几乎是一分钱一分钱的集资,最终完成三十多万元的筹款,其艰辛程度,自然不是三言两语能够说得清,个中的辛酸,真可谓“不足为外人道也”。当然,这部上下两册的书籍,毫不夸张地说,已成为白银文学史上一座丰碑。其价值不在文学的珍贵,单就汇编了80位会员,一百二十篇文章的意义,对弘扬白银文化,对坚持进行文学创作的会员来说,所起到的旗帜和领航重要作用,已经远非金钱所能衡量的了。对于白银的文化发展,财庭君始终坚持   

《高财庭先生纪念文集》

征稿启事

年5月,当素洁的槐花在白银大地尽情绽放之际,我们的良师益友、白银市作家协会名誉主席高财庭先生遽然离我们远去,空留一棵根深叶茂的槐,绿荫依在,馨香馥郁。

为纪念高财庭先生英年早逝,缅怀先生为白银文化事业所做出的巨大贡献,表达我市广大作家和文朋诗友们对先生的深切怀念,白银市作家协会拟于年内编辑出版一部《高财庭先生纪念文集》,现向全社会公开征稿。稿约如下:

一征稿要求:1.以记叙性散文为主;2.字数须在字以上;3.可提供与文章内容相关联的图片1~3张并附有文字说明;4.附作者字之内个人简介,注明真实姓名、联系电话;5.来稿请使用word文本电子文档。二征稿日期:即日起至年11月15日三投稿邮箱:

qq.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aiyinshizx.com/bysjj/7544.html
------分隔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