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3/12/15来源:本站原创作者:佚名
北京中科医院怎么样 https://m.sohu.com/a/111033359_362018/?pvid=000115_3w_a

最近非常流行“33两白银”这个梗。大致意思是清朝的时候老百姓家庭一年的收入为33两白银,而当时一年基本支出需要花费36两白银,缺了3两白银使得老百姓每天疲于奔命,为了赚钱日夜奔波,根本没有时间思考,更没有精力反抗。

这个梗引发了热议,“反思党”们借古讽今,觉得自己可懂政治,可了解人性和管理手段了。

实际上,这个梗漏洞百出,只能作为噱头糊弄糊弄人而已。

第一,36两白银既然是基本支出,那么收入不足部分就必须通过借贷弥补。清朝不是现代,金融体系非常不完善,全国老百姓到哪里去借那3两白银?

与此同时,每年都差3两白银,即使不算利息,第二年的欠账金额变成了6两,第三年变成9两,哪个地主会做这种亏本买卖呢?

知道借债人永远还不上,只会越欠越多,而且面对的是整个村的所有农户,一年后地主家都会因收不回借出去的白银破产。

第二,清朝一个老百姓家庭要支出36两白银,还是最基本的开销?这是不符合历史的。古代向来有士农工商的分类方式。

“士”指做了官的读书人,社会等级最高,人数极少,周星驰电影里九品芝麻官在普通人眼里已经非常牛了,家里真出了这么一号人物的话祖坟都冒青烟了。

“农”不是指干活的老百姓,主要指地主,很多做官的本身就是地主,那些大商人也要算到“农”里,因为人家也有地。

“工”才是普通老百姓的第一个身份,种地的雇工,拿死工资,每年交租给地主,交税给国家。“商”则是小商贩,类似个体户,拿点东西到街边摆摊贩卖。

这两类人的社会地位最低,人群数量却极大。清朝最低品级官员一年的俸禄为35两白银,第三、第四等级的“工”和“商”家庭一年的支出根本达不到36两白银,低品级的“士”也就用这么点钱。

以上两点表明了“33两白银”的梗其实是杜撰胡扯的,是为了得到想要的结论而倒推过程,编了几个数字而已。

有的人可能会说了,重要的不是数字而是本质。请问本质是什么?不就是网上说烂了的驭民之术,驭民用现代的话讲就是管理,大聪明们自以为很懂驭民或者管理,实际上啥都不懂。

理论知识方面,相信“33两白银”的人几乎都没学过管理学,以前获取信息的渠道是电视,现在变成了短视频,10年下来可能连一本正儿八经的书都没读过。

实际管理方面,这些人别说管理百八十人的团队了,3人团队都没管过,最多管管家里的老婆和儿子(可能被老婆管)。

既没有管理理论又从来没有管理过人的大聪明突然对管理几亿人(清朝人口)的驭民之术驾轻就熟,搞得好像突然开窍了一样,实则是受了地摊文学的荼毒,只是形式换成了网络梗而已。

以上纯属个人观点,欢迎
转载请注明原文网址:http://www.baiyinshizx.com/bysdl/12752.html

------分隔线----------------------------